旺福
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这是更高的境界,比那个自发境界、自为境界更高的境界,我把它概括为自如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挥洒自如、收放自如的状态,不假思索的状态。
类似的法语之言,俯拾皆是。用菩萨的智慧,看待家人。
不仅如此,她还以宗教家的悲悯情怀看待芸芸众生,对孔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之理念,有继承,也有超越,具体说,就是继承了好人,扬弃了恶人。证严法师也教育弟子:克己则安,放纵则危。……我们与大陆是同文同种同文化的同胞。爱心的力量,比什么都有用。建立人格的第一步是‘信。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陋》中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这也即是孔子提倡的为己之学。荀子曾撰舜对尧之言,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勌,而天下自来。
对于二千年前的荀子,不能过分苛求,认为其能包办并解决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9](《非相》) (2)故曰:朝无幸位,民无幸生。[77]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17页。由天人相分再向前跨一步,进而认为,荀子所持天人相分,由是导致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则纯属误读。
无论是人,还是物,同属群生之一分子,同在群道的约束与管理之下。正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大循环系统的思维逻辑理路。
第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是科学目的,第二(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是科学的方法。[33] 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5-16页。英杰大古与至顺平列,解为大道,有其合理性。物所代表的自然与人形成的关系,对于生态哲学的认知有重要参照意义。
[78]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59页。依荀子,礼、法、类、群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22] 牟宗三:《名家与荀子》,第214页。礼为本,是群类之本,是群类纲纪与大分。
换言之,自然之道是荀子天道的主要指向。二、天生人成与人本主义生态哲学 (一)天生人成、天道人道 1.天生人成为荀子本人思想 天生人成一语,在《荀子》中多有表达。
牟宗三先生认为,荀子只言人道以治天,而天却无所谓道。[17]此未必是俱引是文,亦可能是陆贾私淑荀子,而以传曰言之,而小变其文。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不正是认知自然的维度吗?由此可知,荀子所秉持者,乃人可知天之论。荀子认为,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天道观之有无,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缘于其对人道的表述分量较重,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天道的压制与遮蔽。[80]天地生万物与众民,自会让人群有生存之道,有所以取之之道。[21] 牟宗三:《名家与荀子》,第214页。
荀子天道一词,出现于《乐论》。[37]荀子天生人成理念是绾合儒道、综合天人的理论结果,天生人成重在人成,其人本主义是建基于群道基础之上,属群居和一之道式的人本主义,其又濡染到其生态哲学之中,构成了荀子生态哲学的一抹亮色与特色,故可以人本主义群道一语定位其生态哲学。
[39]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48页。人循礼,这是逻辑上的先在。
[26] 杨柳桥:《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7页。荀子礼义之统架构下的群居和一之道中对自然物事有所考量,并可上返于天道,形成了天道与人事间的联结与互动。
[80]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9页。荀子将人与其他物种的分类,源于气的本根性,蕴示了人与万物平等的可能性。[44]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56页。[39]此处将天德与王者之政联系起来,决非荀子偶然为之,而是其继承了《春秋》中的天王[40]概念。
[10]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77页。天地为生物主体,人人可以成为成物主体。
自然对人的接纳、含容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展开,至于是否有剧烈的排异反应,一般以人的行动是否合于自然为判断尺度。原载于《中外文化》第十三辑 进入专题: 荀子 人本主义 群道 天生人成 生态哲学 。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其云,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箎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
二者正构成一鲜明对照关系,如蚯蚓与躁蟹、螣蛇与鼫鼠之间的对比。具体言之,依据荀子天生人成[2]与礼义之统[3]两大基本原则或理论支柱,掘发与阐扬出的人本主义群道生态哲学,可为调停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实现二者的和解提供一个荀子式解答与范例,对于矫治生态主义可能带来的自然至上论与人本主义过分注重人的可能倾向,对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4]。[56]在此,荀子详细讨论了土地与物产的密切关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物。2.天道与人道 要进一步解释这一点,需要看一看荀子关于天道、人道的思想。
养分为自养(自然之养)与他养(人群之养)。荀子对天地的推崇与学习之情,从功绩如天地,功参天地,大参天地等话语中不难看出。
时至今日,重建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信奉,无疑是保护自然环境过程中的主体心理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5]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00页。
群分之道,是分类之道,亦是和一之道。[59]关于大一,荀子还有一处云,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